close

滅絕生物學.jpg

書名:滅絕生物學:失敗者的生存策略

作者:池田清彥 

譯者: 陳朕疆

出版社:世茂

出版日期:2020年 11月 

個人評分: (★★★★☆)

簡介:
自從多細胞生物的出現已過了六億年,然在這六億年之中卻經歷了六次的生物大滅絕。雖然這六次滅絕看似離人類的生命史相當遙遠,但其實「滅絕」普遍出現於我們的生活當中。滅絕從不同角度來看,可以是個體滅絕、族群滅絕、物種滅絕、種系滅絕、基因滅絕等等,像一個人的消亡某種意義上來說是他整個細胞生態系的滅絕,但他如果有留下子代的話,其基因就會繼續存在。從這方面來看,「滅絕」這個詞彙其實包含了相當有趣的的喻意。

本書開頭先簡單介紹了六次的生物大滅絕,之後便列舉幾個滅絕生物的例子,大致歸納出了幾種容易導致生物滅絕的原因:棲地改變、人為傷害、離島生態系等,中間也夾雜了不少分類學、動物行為學之類的知識在裡頭。簡而言之,《滅絕生物學》是一本容易入門的科普讀物。

心得:

本蟲最初拿起這本書的時候,以為它是要描述「個體生物因為本身的生存策略失誤,而導致族群滅絕的各種舉例」,所以翻開的時候看到從六次大滅絕開始介紹的時候其實是有點失望的。然而,接著越看越覺得作者描寫的內容相當有趣,像是某一篇提到部分爬蟲類(書中提到的是科摩多巨蜥)的孤雌生殖:「多年前,英國動物園中有一隻雌性科摩多巨蜥,在沒有接觸任何雄性個體的情況下產卵,並孵化出後代(雄性)」,雖然孤雌生殖與無性生殖相似,其基因型態與親代相同,對於環境的適應能力並不良好,但還是不禁讚嘆大自然的奧妙。

在作者剖析生物滅絕的種種原因中,人類其實佔有一定程度的比例。最為著名的例子就是生活南印度洋模里西斯島的渡渡鳥(Raphus cucullatus),有興趣的重重可以參考國家地理雜誌的這篇文章 —〈我不殺渡渡,渡渡卻因我而死光光!〉。除了為了飲食或利益外,棲息地的影響也是一大宗,像是書中提到受農藥影響的蜜蜂、蜻蜓等,還有魚類(黑腹鱊),都因為農藥的使用而造成數量大幅下降。但也並非沒有因人類而減緩滅絕速度的物種,像是黑鮪魚、鰻魚就因為養殖技術的進步,得以用人工養殖的方式延續其基因,然也是因為前述兩種物種對於人類而言有著食用需求,所以才會投入資金與技術在這方面上,真正因為人類而減緩滅絕的物種終究是少數,最迫切的方式仍舊是維護棲息地。

看完本書,其實並不如書副標所說有尋找到人類的未來,不過倒是另本蟲更加了解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畢竟看完真的覺得有不少物種(不論是有意或無意的)是因為「人類」而滅絕的,就像最近本蟲被一個問題困擾著「人類存在於地球上有什麼益處嗎?」,閱完本書之後,更加覺得人類真是個禍害。近年來,環保議題逐漸浮上檯面,在經濟發展之餘,保護環境同樣需要併行,如何維持永續的環境是現在發展的一項重要議題。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黑墓蟲 的頭像
    黑墓蟲

    >黑墓懶蟲的小書窩

    黑墓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